51品茶轻量版_全国风楼阁约茶,全国空降网页版,同城附近200元学生

 
首 页 | 校(院)新闻 | | | | | 基层校(院)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宁夏日报》理论版头条刊发我校(院)常务副校(院)长郝彤的署名文章
 
《西夏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见证与现实启示》
 
时间:2025-07-18    来源:《宁夏日报》2025年7月16日 07版理论    作者:    编辑:    审核:宁杰    访问数:人次
 

  西夏陵,作为公元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地带孕育的文明瑰宝,其出土文物在类型与数量上均展现出惊人的丰富性,且大多文物鲜明地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典型特质。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片陵区所出土的各类文物,无论是建筑构件、文字载体还是生活器具,都深刻标记着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研究证实,西夏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文化谱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其形成与发展始终与中原及周边民族文化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交融。西夏时期,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构建起血脉相连、文化互通的民族共同体。西夏陵以其丰厚的文物遗存和历史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生动写照和有力历史见证。

  西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夏是公元11至13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迷人光彩与非凡魅力,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气度。

  党项族大规模内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唐朝时期,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春桑、迷桑,处山谷间,亘三千里”的广阔区域。西夏鼎盛时期,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包括今天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南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的一小部分地区。西夏历时189年,实现了华夏版图上西部广袤大地的局部统一,这为后来元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桃花石”这个美丽的词语,在这里指代的就是中国人。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对峙如宋、辽、夏、金,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权皆属于中国,都为中国历史的连绵不绝、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西夏文化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记忆、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出土于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的《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现藏于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这部保存完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经,白麻纸精印,蝴蝶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它的发现以有力的实物资料捍卫了活字印刷起源于中国的历史事实,同时也将元代王桢发明木活字的说法提前了130年。这说明元代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中“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的技术,早在西夏时期就已经出现。从雕版印刷到木活字印刷,西夏传世至今的诸多精良印刷品,是中国古老印刷术演进历史的缩影。西夏一直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儒学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发展。公元1146年,夏仁宗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并下令各州郡都要建孔庙、祭祀孔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尊孔为帝。一时间,“遍地文庙汉学风”。西夏设立了蕃学、汉学,而蕃学所用课本除自编的蕃文读本外,大部分是译自汉文的《论语》《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儒家经典。西夏倡导崇儒敬礼、通儒达识,使西夏文化熔铸了中华文化的主流精神与核心元素,西夏文化能够承国之传统、扬国之文明,在推动中华文明的延续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岁月不语,唯史能言。事实证明,西夏文化是在吸收借鉴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它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又展示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西夏文化在继承唐、宋文化成就的同时,融汇多民族文化元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姿态,承载和延续着中华文化,生动地描绘了公元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景象,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见证,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西夏陵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见证

  西夏陵以其气势恢宏的陵寝布局、颇具特色的陵园建筑、精美的琉璃构件和丰富的残碑石刻,诉说着西夏昔日的繁荣辉煌,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亦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西夏在政治制度的构建方面,效仿唐朝“三省六部制”及北宋“二府三司制”,仿唐宋而建立起的完整官制,俨然已是中原官制的复刻版本。除蕃学外,所建官职机构无论从名称上抑或职掌上,皆仿照中原宋朝制度,并直接挪用“开封府”的职官设置,还将西夏政府机构分为上、次、中、下、末五等。西夏职官制度之完备、品级之系统,已和中原相差无几。

  在社会制度的构建方面,西夏的度量衡制度承袭并选择性吸收宋朝制度。在《天盛律令》中,就对斗、尺、秤设置了专门的规定,一展宋风。西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与中国传统缔结婚姻的环节相一致。西夏历史上,无论是皇族贵胄还是民间,都普遍存在族际通婚的情况,这也更为真实更为广泛地显示出西夏时期各民族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

  西夏陵是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背后的陵寝制度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宏伟建筑中处处可见中华文化的风格气象,与中国古代陵寝设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比如“仿巩县宋陵而作”的西夏陵,将中原传统中都城及陵寝建筑最高等级的三出阙运用其中,等级的设置为西夏陵服膺中华文化添上了最为鲜明的注脚。陵寝平面布局大体按照中原大建筑群设计,尽量保持中轴线左右对称,呈现“神道—陵城”的轴线对称布局,极具中国特色建筑审美的风格荡乎其间,有力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中”之理念。墓区依山面河,互为形势,唐宋山陵葬仪等文化观念充斥其中。

  西夏陵出土的大量文物有力地实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出土于6号陵的鸱吻,整体造型为龙头鱼尾,龙口大张,高度相似于唐宋鸱吻的风格,实证了琉璃烧造工艺在西夏的传播与发扬;西夏陵出土的金银器、铜器、铁器、残碑、雕塑等随葬品,见证了这一地区不同民族间贸易往来的蓬勃发展;出土的建筑构件、瓷器、铁器、铜器等文物,汇集了不同民族的工艺技术,诉说着这片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故事。

  在文字上,西夏文字的创制完全借鉴和模仿汉字。西夏文的字体结构上设有偏旁部首,并具备汉字的点、横、竖、撇、捺、提等基本笔画,以致识汉字的人“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在书法上,西夏书法的走势亦同于汉字的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的书写笔法;在注音上,西夏文辞书《文?!凡捎煤鹤执车姆辞凶⒁?在音乐上,西夏音乐深受唐宋音乐影响,音节悠扬,清厉顿挫。北宋著名政治家沈括在其所作之歌中就有“万里羌人尽汉歌”之句。据叶梦得记述,他在丹徒做地方官时,“尝见一西夏归明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夏宋沿边一带的党项人咏汉歌已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西夏在文字、音乐等诸方面体现出的中华文化鲜明印迹,真实地反映了各民族在这片大地上共生共长、同喜同乐的生活图景。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西夏陵默然矗立,承载着这片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互动互鉴互融。透物见史,洞古鉴今。通过西夏陵出土的大量丰富的文物,我们与历史相逢,一窥中华文明遍照各族的风采神韵,一览各族群众共此一家的生动图景。西夏陵是见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博物馆”,也是中华民族史教育的“研学地”。

  在讲好中国故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就必须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摒弃“正统—蛮夷”“农耕—游牧”的二元对立史观,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史叙事体系。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复合型的民族。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不能把西夏隐匿于公元11至13世纪的中国,其历史依然是中华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来看,西夏恰恰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一个窗口。党项人大规模内迁,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显见、影响最深远的历史现象,西夏与中原的经济往来、科技汇通、文化互鉴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图景再现。特别是西夏文化,既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又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是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史叙事体系关键话语。认同中华文化是以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前提的,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也是历史认同、现实认同和未来认同的基础。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一体蕴含着共同性,多元蕴含着差异性,同与异共生并存,共同性与差异性并行不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共同性特征,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展现其差异性。如西夏制瓷,西夏众多瓷器在器型和纹饰上,既有中原文化的突出特点,又有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格,生动呈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风貌。西夏壁画(如榆林窟)色彩浓烈,融合回鹘、吐蕃及藏传佛教元素与党项人像特征。西夏佛塔(如承天寺塔)兼具汉式斗拱与藏式覆钵风格,形成独特的“西夏式”建筑。西夏服饰多为左衽、皮毛制品,饮食偏好乳制品和牛羊肉,适应西北气候。这些都是差异性的表现。增进共同性并不是要消灭差异性,共同性与差异性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就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把西夏文化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制度标识、物质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就要?;ず?、传承好、利用好西夏历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物质财富,让西夏文化为中华文化增色添彩。

  讲好历史文化遗产里蕴含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ず?、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历史文化遗产实证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遗产实证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的伟大文明。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成绩,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图景更加清晰,历史文化遗产讲述中国故事的声音更加洪亮。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把中华儿女的历史自信激发出来、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是新时代必须肩负的使命。为此,围绕历史文化遗产的?;ず屠茫鸵龅缴萍友芯俊⑸萍硬?、善加传播。西夏陵出土的近万件文物,展现了西夏历史的辉煌,构成了一幅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壮丽画卷,是研究公元11至13世纪中国的重要索引,是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史料,是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巍巍贺兰,风卷长云,历史的回响依然在这里激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历史赋予土地以生机,也赋予时代以厚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华儿女永恒的记忆,也正以其精彩纷呈“圈粉”世界。

  作者:郝彤,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最新文章
 
>>   《宁夏日报》理论版头条刊发我校(院)常务副校(院)长郝彤的署名文章...
>>   《学习时报》专栏刊发我校(院)常务副校(院)长郝彤的署名文章...
>>   《学习时报》刊发我校(院)副校(院)长王琼的理论文章...
>>   《学习时报》刊发我校(院)教职工工作研究文章:
>>   校(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课题组在《宁夏日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
>>   【专家视野】坚持实事求是 加强党性修养
>>   【宁夏日报】绘就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   【专家视野】统筹推进“两化一振兴”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一线观察】助力宁夏移民向共同富裕阔步迈进
>>   《学习时报》刊发我校(院)教职工工作研究文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9 -2018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155号  邮编:750021  电话:0951-6660109  传真:0951-2082542  ICP号:宁ICP备05001228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