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导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政治保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各民族在奋斗目标、价值追求、情感归属、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登上历史舞台,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百余年的奋斗征程中,始终坚持对意识形态、宣传舆论、文艺创作、新闻媒体等文化领域的领导,构筑起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坚定了民族复兴的强大文化自信,形成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生动局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自觉走向自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创造性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明确了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与实践机制。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对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的继承发扬,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可靠、最根本的坚强政治保证。
凝聚各民族共担时代使命的磅礴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自诞生伊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领导权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着文化发展方向,为实现共同愿景、共担时代使命凝聚磅礴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坚持文化领导权就是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共同的价值追求来塑造共同体认同、维系共同体认同、强化共同体认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阐释功能,廓清思想迷雾,回应思想困惑,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对现行制度、发展道路和目标愿景产生发自内心的拥护,形成强大的政治向心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旗帜鲜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夯实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文化根基和民族心理根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激发各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奋斗热情,减少社会分歧和内耗,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洪流。
奠定各民族共享历史记忆的思想基础
共同的历史,永远的记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全体中华儿女有着共同创造、共同经历、共同传承,并深刻融入民族血脉和精神世界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情感认同和价值理念。它超越了地域界限和民族差异,成为凝聚民族认同、激发爱国情怀的核心纽带。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各种错误思潮试图混乱“我们是谁”认识、掩盖“我们从哪里来”记忆、动摇“我们到哪里去”信念等挑战,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是要主导话语体系,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书写和连贯叙事,讲好“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的故事,塑造并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挖掘历史上各民族在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历程中交往交流交融,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史证,全面呈现中华民族从千邦万族融聚成一体的壮阔历史。坚决抵制国外错误史观,鲜明揭示中华民族的民族实体属性。坚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坚持推动文化符号建构与传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将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建筑、美术、标识、影视、艺术表演等具象化地表达出来,使中华儿女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构筑各民族共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工作格局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关键环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多元化社会的价值观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难题,以及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挑战,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为全体人民提供价值遵循和精神坐标、塑造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营造精神风貌和社会氛围,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风尚,要特别注重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创作接地气、树正气,有思想深度、传播广度的网络作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格局,涵育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和网络素养,唱响互联网主旋律。着力强化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教育和情感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心。着力增强阵地意识,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党管互联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媒体,始终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引领社会思潮,掌握新技术场景中的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提供各民族共同传承中华文明的基本遵循
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勾勒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轮廓与轨迹,是历史长河中积淀和孕育生成的结晶,是中华儿女情感共鸣的源头、价值归一的依据。中华民族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国共产党生于斯长于斯,中华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沃土,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新时代新征程,面对要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是始终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正确方向引领,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守正固本、创新发展,促进人民群众思想上与党同心同德、目标和行动上与党同向同行,创造文以化人、文以兴国的文化条件。守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坚守和巩固中华民族世代相续的价值传统和思想灵魂,确保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同化或削弱,保持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动力引擎,让中华文化立得住、行得远,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信息发展新趋势、传播格局新变化的时代洪流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自主,推动文化事业攀高峰、文化产业大繁荣,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执笔:王琼,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走出黑眼湾:“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文学叙事
“这是一群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村庄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这也是脱贫路上所有人的故事。”这是作家马慧娟在序言中对《走出黑眼湾》的定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穷斗争,以其史诗般的规模、复杂的社会图景、独特的中国智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但如何关注宏大国家叙事中的个体微光,又如何以无数个体的命运转折来诠释“减贫样本”后的制度优势、道路选择、实践智慧和价值理念,这需要在主题创作中去把握国家宏观政策与个体观念表达、人的需要与自然供给、传统与未来的叙事张力。
在书中,马慧娟的叙事起点是她的家乡黑眼湾,那是宁夏南部山区泾源县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子,干旱缺雨、交通闭塞,四面环绕的山峁沟壑始终是横亘在这里十几户人家与外部世界间的一道屏障。这里的贫困,叠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特定历史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生存困境。对生活的追问始终找不到答案——水在哪里?吃啥?穿啥?出路在哪里?他们所面临的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家人”的资源困境。在这个传统的村落中,很多人明知故土难活,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内向心态、固守传统经验、对外界的恐惧以及保守求稳的经世观念使太多的人安于现状,宁可困守绝地。“搬?还是不搬?”观念的枷锁与自然的枷锁同样沉重。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夏,并在其后推动“闽宁村”的开工建设,提出要“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距离黑眼湾30余公里的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看望父老乡亲,实地考察精准扶贫情况。在考察宁夏期间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居民亲切交流时指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携手并进,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系情牵,既鼓舞着渴望摆脱贫困的各族儿女,也为宁夏的脱贫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就如马慧娟在书中所写:“接到要朝红寺堡搬迁的消息时,天上下着大雨。走还是不走,在父辈和我们之间产生了分歧。父辈们在黑眼湾苦心经营了大半辈子,他们是打算终老在黑眼湾的。我们不一样,我们在黑眼湾努力过、创造过,但我们也通过电视、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外面世界的高速发展。我们想要发展,想让我们的孩子过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在她纯真本色的叙事中,从最初的怀疑、观望甚至抵触到逐渐点燃内生动力、主动寻求改变,浑然天成地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地方的部署和个体的期盼融为一体,是一个村庄近40年的“走出大山记”,是“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生动注脚。
“写什么”“怎么写”与“为谁写”,既是文学主题创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题中之义。新时代脱贫攻坚主题创作的目标,是要向国内外提供全面了解脱贫攻坚历史的文学载体,也是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来建立更厚重的情感认同、价值共识。作为脱贫攻坚主题创作成功样本的《走出黑眼湾》,没有落入概念化、脸谱化的窠臼,将政策变迁具象为苍茫芦草洼、寻梦红寺堡、安居狼皮子粱的故事,将脱贫攻坚精神转化为移民跋涉迁徙与再建家园的身影。它不仅是一部成功的脱贫攻坚主题创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巩固与发展的深刻启示录。
伟大时代催生优秀的作品,近年来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用真情书写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实践,推出了众多文学作品,如《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出路》《百万大移民》《西海固笔记》《大搬迁》等,这是时代大潮在文化层面奔涌的鲜活呈现,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未来,还有很多感人至深且鲜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期待文艺工作者们去挖掘,只要扎根泥土、情系热土,就一定能让主旋律成为“精品力作”。
执笔:马茜,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政治学教研部)教授
长城博物馆:见证文明传承的文化地标
长城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演进史。不同朝代的长城遗迹,如同叠加的地层,记录了王朝兴衰、边防政策、技术演进、民族关系变迁的历史年轮,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见证。纵横万里、穿越千年的长城,见证了历史更替、岁月变迁,成为中华民族坚韧顽强、团结奋斗、热爱和平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是世界语境中的中华文明重要象征。
宁夏,自古为我国北部边防前线和边塞要地,自战国起到秦、汉、隋、宋、明六个时期,都曾在宁夏规模不等地修筑过长城。宁夏境内长城遗址遍布5个市19个县(市、区),总长度达1500多公里,是长城资源最丰富、历史脉络最清晰的区域之一。尤其是盐池县境内,隋、明长城交相辉映,全长259公里,“头道边”“二道边”两道长城并驾齐驱的场景更是国内罕见。2019年8月,宁夏长城博物馆在盐池县建成投入使用,不仅为长城文化?;び胝故咎峁┝舜翱?,也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宽了实践路径。
文化传承的绵延长卷?;诿鞒こ且胖肺Ю副;すこ獭⒄偶页”本┐笱П曜蓟脊攀迪盎亟ㄉ璧戎氐阆钅?,从宁夏长城博物馆的设计、布展到各类活动的开展,以考古实证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系统呈现了宁夏境内长城的发展脉络、核心功能和建造智慧。展厅中,362件(套)藏品记录着从诸侯土垣到大明雕砖的历史脚步,汉代铜弩机和铁权、隋朝金方奇等文物述说着长城在维护统一、促进边疆稳定中的核心作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核心象征之一,而保护长城遗迹、研究长城历史,是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举措。宁夏长城博物馆的建立,是构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总体空间格局中的组成部分,彰显了宁夏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对于守护长城文脉和增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精神的生动刻画。长城的意义远超一堵墙,它如一条流淌不息的精神长河,从历史的烽烟中奔涌而来,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血泪与荣光,也见证着中华民族面对挑战时的朴素智慧与精神韧性。它是抵御外侮、守护家园的家国情怀,激发了无数将士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也沉淀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中守护和平、捍卫尊严的象征符号;它是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在极端艰苦环境下建造并守卫长城的壮举,矗立起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它是守卫和平、包容共生的天下格局,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宁夏长城博物馆的展呈内容中,修筑长城是万千普通劳动者与大自然的深刻对话,以横亘万里的砖石巨龙诠释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历史记忆与文脉赓续,守护着中华民族“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高地。
文明交错的立体书写。分析历代长城的行经地会发现,作为横亘于中国北方的巨型地理标志,长城的分布范围基本是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体现着不同自然背景下的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它绝非简单的“马背上的流动”和“犁铧下的定居”两种生存方式的“隔离墙”,而是在不断推动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盐池县,地处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四省区交界,自古是游牧民族进入河套、威胁关中的战略通道,亦是农耕民族开拓与防御的战略支撑点。这里的长城沿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反复拉锯、对抗交流、竞争合作的“战场”,但同时也以盐马互市、技术传播推动着长城内外以及中西方的深度交融。在博物馆中,有沿线出土的汉代农耕工具与匈奴青铜饰牌,也有着反映不同文化的地名。展呈中的文物和图片,无论是战国砖石还是秦代夯土,无论是汉唐烽燧还是明代青砖,都是文明互鉴的重要成果。
民族融合的历史现场。长城由各民族共同建造、共同守卫,沿线关隘、城堡、烽燧、驿站,构成了古代军事、贸易、人口迁徙的复杂网络。长城,是物资交换的生命线,是技术传播的连接桥,是各民族杂居共处的大舞台,成就了融合共生的发展动脉。在博物馆,既能看到金戈铁马的对抗,也可以见证茶马互市的共生,还能够感受各民族在这里通商、通婚、通文化所形成独特的边地文化,如信天游和边塞饮食。这就是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现场,鲜活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
执笔:朱蓉,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生态文明教研部)教师 |